Dq

北京八分钟视频在哪看 北京八分钟视频中的屏是什么屏

发布时间:2018/02/27 08:52:33来源:

北京八分钟说的是2018年的冬奥会闭幕式主会场的一段8分钟视频,很多朋友都听说很好看,这里小编来带大家看看吧。

北京八分钟视频在哪看

北京八分钟视频在哪看 北京八分钟视频中的屏是什么屏

北京8分钟是指2018年2月25日21时18分(平昌时间)起之后的8分钟,在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主会场—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由张艺谋指导,名为“2022,相约北京”的文艺表演。平昌当地时间2018年2月25日21时16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将奥运会会旗交到北京市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陈吉宁手中。五环旗帜在空中飘扬,亿万中国人民邀请世界朋友2022相约北京!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体育场响起,透过舞台上的电子显示屏,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唱国歌。随后,上演历时8分钟的“2022,相约北京”。

8分钟演出的主题是“2022,相约北京”

象征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24名轮滑演员和24个带透明发光屏幕的智能机器人来到舞台。这24名演员均来自北

京体育大学,其中22名轮滑少年身着LED串灯服饰,另外2名少年演绎“熊猫队长”。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影像变幻,轮滑少年在舞台留下了滑行轨迹,透明屏幕(冰屏)搭配可以“跳出”华丽舞步的移动机器人,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

在轮滑少年和机器人的共同配合下,冰雪运动的线条图案在舞台上徐徐展现,立体演绎了冰球、冰壶等冬季体育项目。24名演员变身冰球杆,将投射出来的冰球穿越透明屏幕,溅起无数冰花;之后又击打冰壶,让其与透明屏幕碰撞,产生覆盖全场的炫目光环。

灯光渐暗,舞台上模拟出湖面结冰的效果,成群的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欢畅地游来游去,犹如大自然的精灵,给冬日增添了蓬勃的生机。此时,轮滑少年们开始滑行,冰屏上则出现北极熊、鹿、飞鸟和鱼群的投影,与演员们的滑行轨迹交相辉映,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不经意间,滑行的轨迹编织出一幅巨大的中国结。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正值中国春节,在春节期间编织中国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团结、友爱和吉祥。

随后,轮滑少年们继续滑行,用滑行的轨迹编织五彩曲线;而“冰屏”则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长城、高速铁路、中国现代化城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中国桥梁、高速公路、“中国天眼”、大飞机、空间站等纷纷出现于“冰屏”上,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果。

演员继续滑行,从空中的航拍镜头看到,他们的轨迹从五彩曲线逐渐绘成一条五彩中国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吉祥图腾。之后,演员又绘出一片凤凰的羽毛,进而呈现出凤凰展翅。“龙凤呈祥”,代表中国人对冬奥会的美好祝福。

这时,24个智能机器人渐渐组成一个圆,舞台中央出现了蔚蓝的地球,透明屏幕上,是五大洲儿童的欢快笑脸;舞台周边则被彩带、橄榄枝和梅花环绕。梅花和牡丹、荷花、菊花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其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之后,象征奥运的五环标志出现。多维互动下的地球村、笑脸、橄榄枝、梅花和五环,体现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共建更加美好世界的愿景。

演员的滑行轨迹又描绘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2017年12月刚公布的这一会徽代表了中国为圆冬奥之梦,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之梦,圆体育强国之梦作出的不懈努力,也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冰雪运动发展、推广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国担当。

春节期间,北京冬奥组委为邀请亿万中国网友共同参与“冬奥有我”全民线上邀请活动,向全世界发出诚挚邀请。而在闭幕式现场,两个“熊猫队长”化身“熊猫信使”,之后又变成卡通形象,通过大屏幕上的时空隧道“回到”中国,在祖国各地收集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

随后,“熊猫信使”把来自中国的友好情谊装入信封,又回到了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此时,硕大的信封展开之后,全国人民一起向全世界发出邀请。信封下方,从1924年首届冬奥会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共23届冬奥会举办年份依次出现,轮滑少年接着滑出2022的字样,舞台周围出现了用世界各国语言书写的“相约北京”。

无数中国人欢迎世界朋友的画面在邀请信中出现,人们通过网络“直达”平昌冬奥会现场,共同说出这句话:“2022相约北京!”

木偶大熊猫“减肥”几十斤

表演中,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既是文化的使者,更代表着中国“国宝级”工艺的传承。据了解,熊猫道具出自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的工艺师之手,他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制作并演出川北大木偶戏的一群人,始终致力于这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舞台上,大木偶要由人穿着进行表演,所以重量需要在30斤以下,按照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的说法,单是这一项要求就让他们的团队熬了好几个通宵。“我们初选的材料做出来的有七八十斤,远达不到标准,后来不断地尝试新材料,制作团队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反复对比,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了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才把大木偶的体重慢慢降了下来。”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轻了几十斤!

24块“冰屏”中国本土创新

在“北京八分钟”的舞台上,24块大屏幕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美好形象,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这些近乎透明的屏幕有个好听的名字:“冰屏”。这项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效果更通透更灵动,获得过国内国际多项发明专利。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是24个动作灵活的移动机器人,它们不仅完成了自己动作编排,更与现场演员、地面投影进行了联动表演,同样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在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透露,团队从确定参演到开始排练,其间只有两个月时间,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才最终定制出了可以参与演出的机器人。

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主创团队曾多次赴韩国平昌,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现场的演出条件。据悉,闭幕式演出当天历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风力5级左右。严寒、多风,对于整个演出团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动作优美,防止出现冻伤。

“演员的服装要求轻薄,能让他们灵活地做动作,同时,无论是排练场地还是平昌闭幕式现场,天气都很寒冷,石墨烯服饰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发热效果,”石墨烯团队负责人、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月秋说,根据环境要求,服饰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节。“最初对我们的设计要求是在零下5摄氏度的环境中,持续发热8分钟,后来考虑到候场等因素,调整到在零下20摄氏度的条件下,发热4小时。”

视觉仿真系统场外“导演助理”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有两套视觉仿真系统一直在充当着导演的“眼睛”和“指挥棒”。这就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组建的虚拟视觉团队设计的“OpenGL表演辅助训练系统”和“北京八分钟文艺表演预演系统”。两套系统可以根据导演的创意方案将文艺表演过程全部仿真,以可视化的界面和图纸、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演员的运动轨迹、位置信息、队形变化、运动速度等,帮助导演把控、决策及完善表演方案。

“这两套系统相当于让导演同时看到现场监控器和直播效果,导演在系统中可以实时观察到演员及道具的队形状态,如果需要调整可以及时反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总体研究部副主任王春水说,具体到参与演出人员,系统可以为每个人生成自己的动作轨迹和节奏,“在不用考虑旁边人的时候,也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动作,这样就让排练效率大大提高。”